怀志刚简历

医院康复科PT组组长

中共党员,主管治疗师

学习工作经历

年6月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

年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首期技术培训班学习

年12月北京中国康复中心PT组进修

年参医院康复医学高峰论坛

年1-7医院进修

专业特长

擅长应用新Bobath技术、PNF技术、悬吊技术对脑卒中、脑外伤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评估及治疗;应用神经松动术、FMS功能性运动筛查、原始点疗法、MET技术、肌筋膜手法、医疗体操等为颈肩痛及下腰痛患者评估及治疗;脊髓损伤感觉功能、运动功能、AIS分级评估及康复治疗,肺功能障碍评估与治疗;耳石症的评估与手法复位。尤其在脑卒中协调性功能障碍及异常步态康复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

社会兼职与成就

中国康复医学会物理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吉林省脑卒中学会康复医学分会康复治疗组组长

吉林大学康复医学系兼职教师

参与发表国家核心期刊论文数篇,参编教材一部;-年先后发表论文《脑卒中患者下肢膝过伸治疗进展》、《强化迈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迈步相初期屈膝功能的作用》被《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四次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及《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入选,并作大会交流;年参加《吉林省首届康复治疗师技能竞赛》获三等奖,年评为吉林医药学院优秀带教教师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病程时间长短不一。

一前庭器的解剖与生理

前庭器是指内耳迷路中的膜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为内耳的平衡觉器官。膜半规管内的壶腹为动态平衡感受器,椭圆囊和球囊内的椭圆囊斑、球囊斑为静态平衡感受器。半规管在人体中共有六个,左右两侧成对分布,每侧三个又相互垂直形成空间坐标系(水平半规管HC、前半规管AC、后半规管PC),其中水平半规管稍上倾与水平面形成30°夹角。前半规管弓向上方与岩骨的长轴垂直。后半规管儿弓向后方,是三个半规管儿中最长的一个,与岩骨的长轴平行(见图1)。三个膜半规管儿的壶腹嵴相互垂直,可分别将头部的三维空间中的运动变化转变成神经冲动,经前庭神经的壶腹支传入中枢。

图1.半规管解剖结构

(一)前庭毛细胞

膜半规管内的的前庭毛细胞为感觉细胞(图2),主要感受头部的角加速度。每个毛细胞有一个长的动纤毛和一些较短的静纤毛。Ewald第一定律指出,对于水平半规管内淋巴液向壶腹运动时是兴奋(静纤毛向动纤毛偏离,毛细胞去极化即兴奋状态,前庭神经元放电率增加。图3c),而远离壶腹运动是抑制(动纤毛向静纤毛偏离,毛细胞超极化即抑制状态,前庭神经元放电率下降。图3a)。这主要跟水平半规管壶腹处的毛细胞的排列方向所决定的;而垂直半规管的毛细胞排列方向与水平半规管刚好相反,所以远离壶腹的运动是兴奋,向壶腹方向的运动是抑制。

图2、膜半规管和前庭毛细胞

a.抑制b.静息c.兴奋

图3前庭毛细胞和前庭神经元对刺激反应特性

(二).半规管生理学

半规管主要感受正负角加速度的刺激。当头位处于静止状态时,嵴帽两侧的液压相等,壶腹嵴帽处于中间位置。在正或负角加速度的作用下,膜半规管内的内淋巴因惯性作用产生逆旋转方向或者顺旋转方向的流动。故壶腹嵴帽可随内淋巴的流动而倾斜位移,继之使埋于嵴帽内的毛细胞纤毛倾斜位移而刺激毛细胞,实现机械刺激转换为电信号。

在水平半规管,内淋巴液流向壶腹的导致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而在上和后半规管正好相反(图4)。对处于共轭平面内的一对半规管,在共轭平面内向一侧旋转导致一侧半规管放电率增加,而另一半规管放电率降低。所以,在任何平面上的运动,引起至少有两个半规管编码并提供给中枢神经系统。

图4

前庭眼反射

刺激半规管和耳石器都可通过前庭眼束引起眼球运动,称前庭眼反射(vestibule-ocularreflexes,VOR)。前庭眼反射的功能意义是在头部运动时,使眼球向与头部运动相反的方向移动,以便保持清晰视力。来自半规管毛细胞兴奋信息通过前庭上或下神经传递到脑干的前庭神经核。二级神经元经同侧和对侧内侧纵束到达第六、第四和第三动眼神经核。第三级神经元再支配眼外肌,引起共轭眼球运动,这即是直接前庭眼反射(图5)。另存在多突触VOR途径,和直接途径协同作用,参与视觉和本体感觉调节和整合的作用。

图5

半规管前庭眼反射的完成依赖于半规管与眼外肌间形成的固有解剖关系,通过半规管与眼肌的对应关系如(表1),不同半规管兴奋刺激下的眼球运动情况见下(图6)。

表1、半规管与眼肌的对应关系

半规管

兴奋

抑制

水平半规管

同侧内直肌

对侧外直肌

同侧外直肌

对侧内直肌

前半规管

同侧上直肌

对侧下斜肌

同侧下直肌

对侧上斜肌

后半规管

同侧上斜肌

对侧下直肌

同侧下斜肌

对侧上直肌

图6.不同半规管兴奋刺激下的眼球运动情况

(一)水平半规管VOR

关于水平半规管的前庭眼反射来自电刺激鸽子单根半规管神经所引起的眼球运动。电刺激一侧水平半规管神经导致双眼向对侧偏斜,通过三个神经元介导反射弧完成。

1.一侧水平半规管→同侧前庭上神经→同侧前庭神经核中间神经元→对侧展神经核(VI)→对侧外直肌兴奋收缩。

2.一侧水平半规管→同侧前庭上神经→同侧前庭神经核中间神经元→对侧展神经核(VI)→同侧动眼神经核(III)→同侧内直肌兴奋收缩。

眼睛总是推-拉的方式运动,通过两个独立的抑制通路引起眼球的拮抗肌肉松弛。

1.一侧水平半规管→同侧前庭上神经→同侧前庭神经核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同侧展神经核(VI)神经→同侧外直肌抑制、松弛。

2.一侧水平半规管→同侧前庭上神经→同侧前庭神经核兴奋性中间神经元→同侧前庭神上经核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对侧动眼神经核(III)神经→对侧内直肌抑制、松弛。

(二)后半规管VOR

电刺激后半规管神经引起双侧眼球下转伴双眼的上极向对侧旋转,旋转方向与刺激同侧上半规管一致。旋转成分在同侧眼球明显,而下转在对侧眼球明显。这些运动是通过同侧上斜肌和对侧下直肌收缩完成。

1、传导通路:同侧前庭内侧核→对侧动眼神经核(III)、对侧滑车神经核(IV)核→同侧上斜肌、对侧下直肌兴奋收缩。

这些肌肉拮抗肌肉松弛通过位于同侧动眼神经核运动神经元的抑制完成,

2、传导通路:前庭神经上核→同侧动眼神经核(III)→同侧下斜肌、对侧上直肌引起抑制、松弛。

(三)上半规管VOR

电刺激上半规管神经导致双眼上转,伴双眼的上极向对侧旋转。

当眼睛位于原位,同侧眼球上转明显,而对侧眼对侧旋转明显。上转和对侧旋转均由同侧上直肌和对侧下斜肌的肌肉收缩完成。这些肌肉拮抗肌即同侧下直肌和对侧上斜肌的松弛是通过同侧滑车神经核(IV)和同侧动眼神经核(III)下斜肌部分的运动神经元的抑制实现。同侧上直肌和对侧下斜肌的收缩均由一种兴奋性的前庭神经核神经元介导,后者位于前庭神经上核。

每对半规管并不是完全在一个平面内,因此在任何头部的运动都会导致两个以上半规管受到刺激刺激。约40%的二级前庭-眼动神经元接收两对半规管的传入和16%神经元接受所有三对半规管的传入。眼肌运动的方向也不完全与半规管刺激轴垂直。眼外肌的垂直运动依赖于眼睛的位置。

眼球震颤的发生

简称眼震,是眼球的一种不随意的节律性运动,外周前庭系统疾病、中枢性疾病以及某些眼病均可引起眼震。前庭性眼震由交替出现的慢相和快相运动组成。慢相为眼球向某一方向的缓慢运动,由前庭刺激所引起;快相则为眼球的快速回位运动,为中枢矫正性运动。眼球运动的慢相朝向前庭兴奋性较低的一侧,快相朝向前庭兴奋性较高的一侧。便于观察,通常将快相所指方向作为眼震方向。

不同半规管兴奋性刺激引起特定的眼球运动(图7),即:一侧水平半规管兴奋性刺激引起在水平面内双侧眼球转向对侧;一侧后半规管兴奋性刺激引起起双侧眼球的上极向对侧旋转伴双眼下转;一侧上半规管兴奋性刺激引起双侧眼球的上极向对侧旋转伴双眼上转。而前庭性刺激引起的眼球是向某一方向缓慢运动,即眼震的慢相,快相为中枢的矫正行为,眼震慢相的产生与前庭刺激直接相关。在临床上眼震的快相容易观察,通常以快相的方向定义为眼震的方向,因此不同半规管兴奋性刺激引起的眼震方向与上述运动相反,即:一侧水平半规管兴奋性刺激引起水平性眼震,快相朝同侧;一侧后半规管兴奋性刺激引起的眼震的快相为双眼的上极向同侧旋转伴上跳性眼震;一侧上半规管兴奋性刺激引起双眼的上极向同侧旋转伴下跳性眼震。

图7不同半规管兴奋或抑制引起眼震的方向

眼震的产生与双侧前庭的兴奋性不对称性相关。一对共轭半规管中,一侧半规管的兴奋或对侧半规管的抑制,引起方向相同眼震,但方向相反,并且兴奋性刺激引起的眼震强度大于抑制性刺激所引起,两者之比为2:1-3:2。

图文视频来源:怀志刚

图文视频编辑:段好阳

图文校对审核:李贞兰

版权归属:吉大一院康复科

duanhy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chuangzx.com/sxfz/12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