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读:

一、藏传佛教神秘在哪里?释迦摩尼创建佛教佛教征服中国雪域高原的文明奇葩---象雄王朝与苯教万物有灵的藏传佛教元朝忽必烈倡导藏传佛教清朝的满蒙藏联盟汉人的功利主义信仰二、绿松石何以成为藏传佛教图腾?藏族是图腾崇拜的民族绿色小公主、通灵之石、寄魂石佛教法器与绿松石藏族的神山崇拜藏传佛教的五个流派两大转世系统:达赖和班禅三、神灵的松耳石融入藏民生活三大藏区各具民族风情独特瑰丽的藏族服饰藏文化百科全书---唐卡绿松石入药治病

四、藏地密码---松耳石传奇

雄才大略的松赞干布

松耳石救妹妹

《松耳石头饰》传奇

神秘字符---“卍”和“卐”

---接上期2绿松石何以成为藏传佛教的图腾?

  世界上任何一个古老的民族,使用绿松石的历史都很悠久。我国各民族中,绿松石用得最多的要数藏族人民了。在印度、尼泊尔这些佛教盛行的地方,绿松石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着,绿松石最终成为藏传佛教最神圣的图腾崇拜物。

藏族是图腾崇拜的民族

远古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先民缺乏对自然界的认知,对于许多当时不可解释的自然现象充满敬畏。史前的人类仅仅是食物的采集者,他们需要向上天祈福来保证获取足够的食物,以果腹充饥。当人类逐渐成为食物生产者后,富足的食物使得大量人群聚居的城邦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阶级分化,这是文明兴起的特征。当村庄发展为城邦之时,部落祭祀场所也发展为神庙,于是有了专职祭司---最早的不必直接参与劳动的人,这些与神灵沟通、与天地对话的人员也叫巫医和巫师。他们除了参与部分劳动外,主要承担与神灵沟通的职责,后来他们不仅主管各项宗教事务,还管理大量经济、生活事务,例如记载洪水泛滥、水利灌溉等。他们在祈福过程中,佩戴用石头或兽骨雕刻而成的项链或饰物,佩戴这些早期“护身符”的主要目的并非出于装饰,而是为了祈祷获得食物、避祸趋福、防止疾病降临等。绿松石,色如蓝天苍穹,又如绿色草原大地,它以其特有色泽,成为巫师祭祀祈福的首选。当初这些用于向上天祈祷能够丰衣足食的绿石头,后来逐渐演变成最古老的装饰艺术。人类对于具有鲜艳色泽石头的喜爱,从古至今从未间断。这些“石之美者”,中国人谓之“玉”,外国人称谓“宝石”,它们跨越广袤时空的制约,几千年以来,在地球上各个地方、完全没有关联的文明社会间得以广泛并持续地使用。从已知最早的人类文明中心---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到古华夏、古印度、古墨西哥等等,一直到如今的摩登年代,这些美丽石头的开发利用历史,宛如一幅华美的卷轴,千百年来从未改变。藏族人创造了繁复的神灵体系,他们把神灯担在肩上,世代生活在神界与人界之间。佛教信仰,滋养了西藏人宽容、平和与自足的心态。高原强烈的阳光,浸染了西藏人棕色的皮肤和开朗、幽默的性格。信徒们走进寺院,首先会在佛祖前献上供灯,双手合十,祈祷远离痛苦、灾难和不幸,获得内心的宽容、宁静和超脱。物质生活,也是藏人共同的追求。对待物质大多数藏人会说,我们拥有享受这些物质的命,却没有长久享有它们的寿,因此觉得眼前的物质,够用就可以了,不会去过多地开采和掠夺,更不会去浪费和破坏。对待动物更是如此,在分布着城市、农区、牧区和林区的广袤的藏区,除了人类饲养的家畜外,其他动物是基本上不被打扰和伤害的。当然,在东部林区以打猎为生除外。藏族人爱护生态环境,不乱杀生,这与当下许多不文明习惯形成鲜明对比,并不是科技越发达,人类就越文明。青藏公路上的骑行者

绿色小公主、通灵之石、寄魂石

绿松石、红珊瑚、天珠合称为西藏三宝。在藏传佛教文化里,绿松石是神圣的宝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绿松石打上了深深的“谶纬”烙印。绿松石是佛家说破幻象、指点迷津的象征符号,被誉为“醒石”;它是神的化身,是神的代言物,它与神灵相通,因此被誉为“通灵之石”。所以佩戴绿松石,可以保佑自己远离鬼魅魍魉、狐妖虺龙。这样具有虔诚信仰的藏民就借助于绿松石,将神圣的宗教形象化和世俗化,绿松石,因此成了藏文化的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希望和力量。有人把和田玉比喻成充满了昆仑山气质的男人,把翡翠比喻成承载着缅北高原崇山峻岭中具有清新与热情的少女,绿松石比喻成“绿色小公主”,就像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姑娘,从远古走来,点缀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性格,直到今天仍然焕发出令人怜爱的独特魅力,藏民亲切的把绿松石称为“松耳石”。绿松石是可以寄魂的。藏族传统的生命观中,人的身体内存在三个本原:一是呼吸的气息,二是身体的根本精神或精力,三是灵魂。这三者中,根本精神与灵魂都可以永恒存在,但呼吸之气会衰竭消亡。灵魂存在于身体中,通过呼吸之气获得动力,一旦动力衰竭,灵魂就无法在身体中停留,因此必须牢牢拴住灵魂。在藏族民间传说中,人的灵魂能寄居在身体之外的各种地方,包括动物、植物、以及非生物体的山峰、湖泊、石头,甚至包括某些生活用品,这些统称作寄魂物,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其中寄魂石是藏族传统宗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寄魂石以绿松石为代表。在藏族家庭中,当孩子出生后,家人会专门为他配制一件绿松石,这件绿松石会伴随他的一生。藏人相信,出生时就有的绿松石是他们的命根子,不可轻易丢失。藏族人相信绿松石是有灵魂的,许多藏人脖颈上戴着一条与珊瑚、琥珀、珍珠等一起穿制而成的绿松石项链,用以装裹灵魂,这些项链一年四季都佩戴在身,否则灵魂会离开躯体而使之死亡。古代苯教文献描述了招魂仪式,绿松石具有还魂的功效,如果一个人神智不清醒了,认为是魂丢了,马上用绿松石来召唤灵魂,让其恢复神志,绿松石的神灵作用可见一斑。将绿松石作为寄魂石,并认为是神赐宝物的观念,在当代藏文长篇小说《绿松石》中也可以见到。小说中,主人公的父亲对主人公讲述祖传绿松石的由来,是主人公的爷爷年轻时到冈仁波齐神山朝佛,在玛旁雍错神湖磕长头时,“从湖水的泥沙中居然舀出了一块精美的绿松石,在场的人看到后,都夸那块绿松石是世间难见的好玉。爷爷当时想,这块绿松石,可能是哪个朝湖的人从自己脖子上摘下来献给湖神的,现在被水冲到岸边来了……他想,别人拿这么贵重的绿松石献给湖神,我又怎能拿走?他对着圣湖大喊道:“神湖啊,我是个贫穷的人,没有任何东西献给您,我把这块捡到的绿松石,当做我的贡品还给您,请您收下吧!”说完,正要把绿松石扔进湖里,一位康区来的喇嘛叫道:“喂,喂,这块玉不能扔!”说着,他拿过玉,端详了良久,对爷爷说:“玛旁雍措乃是空行刹土,你前世积德行善,这是湖神金刚瑜伽度姆赐予你的,你可将此物作你的护魂宝石。”

护身符嘎乌里少不了绿松石。在西藏,被称为“嘎乌”的护身符容器盒是藏民家家必备物品,嘎乌是藏语的音译,每一个藏民都有一个或几个嘎乌来装一些圣物,盒子里一般装有小佛像、印着经文的绸片、舍利子、甘露丸,以及活佛的头发、衣服的碎片等,其中绿松石是不能少的装饰,许多嘎乌里还会居中放一块大小适当的绿松石。嘎乌作为护身、减小业障和增长修行之用,有金、银、铜造的三种,银制的较普遍,形状大小不一样,男子用方的,女子用圆的,挂在脖子上,垂在胸前。盒面上镶嵌有玛瑙、松石,雕刻有多种花纹图案。佩戴嘎乌,有护身和装饰的作用,因此藏民多在出门时佩戴。

绿松石在西藏服饰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广泛使用在各类饰品中。绿松石常和黄金、珊瑚组合出现。在藏族婚礼中,黄金与绿松石分别被看做是新郎和新娘的象征,而绿松石和珊瑚是新娘首饰的必不可少的装饰物。藏族护身符是一类特殊饰品,兼具宗教功能与装饰功能,以“嘎乌”为代表。嘎乌佛教法器与绿松石

绿松石在藏族佛教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未曾断绝,重要法器、造像上多镶嵌有绿松石,如布达拉宫中的西藏大佛、存于十三世达赖灵塔中的珍珠塔及度金银佛塔、莲花生大师、宗喀巴、金刚手、金刚手菩萨银质嘎乌、金刚杵珍宝嘎乌、绿度母、绿度母黄金白银珍宝颈饰、白度母、尊胜佛母黄金珍宝嘎乌、释迦摩尼像、佛本生故事绿松石黄金坠饰、长寿佛、无量寿佛、不动佛、弥勒佛、文殊菩萨、四臂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特别是佛像,绿松石大多点缀在眉心、肚脐、胸口、手、脚等醒目的位置上。

坛城:也叫坛场,源于印度,梵文音译为曼陀罗,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时必须供奉在佛堂的陈设,也就是佛祖的家。坛城样式大小不一,以方和圆形结合,用金、石、木、泥土等材料制成,其上设置诸神,表示不同的佛教世界的结构。

藏人常将绿松石等珍贵天然宝石矿物制成首饰,披挂在佛像上,用来庄严佛像,以象征佛法的稀有难得与尊贵。绿松石通常被用来作珠子,尺寸从8~60mm不等,或者拋光或不加琢磨。在带有佛家神圣的颗珠子的念珠上,绿松石可以是一种主要的珠子或垫圈。布达拉宫建造在拉萨红山顶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做完整的古建筑群,从达赖三世的灵塔一直到十三世的灵塔都在里面,达赖五世的灵塔基座是用三千七百多公斤的黄金做成的,上面有上万颗的宝石,其中就有很多绿松石。庄严的佛塔上满是绿松石镀金的灵塔上镶嵌绿松石和宝石塔瓶佛龛门上的绿松石此外,在藏族宗教仪式中,绿松石常和黄金组合使用。如在古代苯教仪式中,绿松石和黄金常被置于仪式施行者的左右脸颊,分别称作“口金”和“口玉”。苯教文献记载了黄金和绿松石的神圣作用:在仪式过程中,口玉放在青稞酒中,口金放在茶中,分别称作“金津”和“玉液”,饮用它们能提升体内的神秘力量。佛像上的绿松石十分抢眼金碧辉煌的坛城大门上镶嵌许多绿松石法螺,聚集僧人和诵经时的吹号

藏族的神山崇拜

藏族地区建筑常常建在山崖上,在西藏比较名的有:拉萨的布达拉宫、山南乃东县的雍布拉康、日喀则市的江孜古堡、昌都丁青县的夜珠寺、阿里札达县的古格王朝遗址等。

日喀则市的江孜古堡

为什么要把房子建在山崖上?有多种说法,这既有安全防御的需要,更有宗教信仰的需要,这些山崖式的建筑是为了与神的世界沟通,表达“王权神授”来自于天的观念,因“天神”居住在天上,作为“天神”之子的藏王宫殿,自然要建在离天最近的高耸山巅上,这是来自偶像的呼唤,充满了感召力和神圣的光辉。在高大的雪山面前,不管你有什么信仰,都会产生了相同的感觉,大自然是如此神奇,冥冥中有一种神圣的力量,能让人放弃所有的欲念,忘记所有的功名,给灵魂以片刻的安宁,仿佛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神山冈仁波齐,是冈底斯山的主峰,藏语中意为“神灵之山”,在梵文中意为“湿婆的天堂”(湿婆为印度教主神)。冈仁波齐峰形似金字塔,四壁非常对称,由南面望去可见到它著名的标志:由峰顶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与一横向岩层构成的佛教万字格(卍),因此被称为“九重万字山”,这是佛教精神力量的标志,意为佛法永存,代表着吉祥与护佑。冈仁波齐峰经常是白云缭绕,当地人认为如果能看到峰顶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情。

冈仁波齐是苯教发源地,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冈仁波齐峰海拔米,尽管不是这一地区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终年积雪的峰顶能够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夺人眼目,加上特殊的山形,与周围的山峰迥然不同,让人不得不充满宗教般的虔诚与惊叹。

西藏民间一直流传这样的说法:“地方莫早于雅砻,房屋莫早于雍布拉康,国王莫早于聂赤赞普”。说的是藏族文明起源于雅砻河谷,这里出现了最早的农田,最早的房屋和第一代藏王。传说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是天神之子,一天他顺着天梯下降至雅砻河谷的赞塘平原时,被当地12名正在放牧的苯教徒看到并拥他为王。此后,雅砻部落的人就修建了雍布拉康,作为王居住的官殿。雍布拉康依山而建,除了高高低低的房屋外,还建了一座高高挺立的塔状高楼。苯教是诞生在西藏本土的宗教。在苯教的宇宙观中,万物皆有灵性,它把世界分为三个部分,即天上(神的世界)、地上(人的世界)和地下(妖魔鬼怪凶煞居住的地方)。苯教崇拜天神,在天神下凡时,总是先降临到一座大山上。天神的身上混合了蓝天的神奇和与天相邻的高山的突兀与伟岸。在西藏,横空出世的雪山,总有云雾缭绕,雪山的白色山顶,往往与飘浮着白云的天空浑然一体,有时竞难以区别。因此,藏族的天神与山神有时候并没有分开。天神的住所慢慢由天上转到了雪山之上,山神中也慢慢有了天神的影子。传说中的聂赤赞普,是顺着天梯从天而降,也可顺着天梯回归天上。以天为神,神的形象太难想象,以“高处"为神圣,必然寻找高处的替代物。在藏区的许多岩壁上,经常出现梯子式的图案,那是佛教信徒画的上天堂的梯子。在许多倾斜的悬崖底部,有许多树枝、木棍支撑在崖墅下面,那是信徒们立的天梯。“天梯”的说法体现了对天和在天之神的一种崇拜,也表达了想与天神相沟通的意愿。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曾崇拜过天,拜过天神,但只有藏民族把对天和天神的崇拜转化为对山和山神的崇拜。这是因为只有西藏才有那些高人云端的雪山,也只有西藏那些终日白雪皑皑、人类难以到达的雪山才配神的称号。因为高不可攀,终日云雾缭绕神秘莫测,这些山才可能被说成是天神的住所。山低的地方肯定搞不了神山崇拜。西藏的神山崇拜最后形成了一整套仪式性的文化。就不说了,现在藏区广泛流行的神山祭祀活动还有“转山”、“拉则"、“风马”、煨桑”等。“转山”的习俗源自雍仲苯教,是藏族人表示虔诚的一种方式,是围着圣山逆时针方向步行,甚至一路磕头,转一圈,或多圈;“拉则"崇拜遍及整个藏区。拉则的“拉”,藏语意为山顶,“则”是象雄语,意为宫殿,二者合起来意为山顶上的神宫。拉则祭祀就是一方的百姓在被认为是自己的神山的山顶、垭口等处用石堆、树枝、羽箭、经幡等筑起祭祀物,象征为神灵所依之处;“风马”是印在纸上的一种图案,纸呈四方形,长度和宽度一般在两寸左右,中央印有一匹驮摩尼宝珠的骏马,四角印有虎、狮、龙、鹏四种动物。在山上祭祀的时候,把风马撒向空中,以此来祭祀山神;“煨桑”使用松柏树枝、艾蒿、石楠等香草的叶子焚起蔼蔼烟雾,以烟雾把天地连接在一起。在道路经过的山岭的垭口竖经幡,抛风马;在山顶、山腰堆起玛尼堆、箭垛;在家里的屋顶燃起松柏枝,希望袅袅升起的烟雾把自己和天联系起来。这样一个民族把宫殿建在山崖上,是多么自然,多么符合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一个过程。把官殿建在山崖上,是西藏神山崇拜的信仰的体现。那些建在山顶与山合二为一的建筑,是神的缩影,是旷野中庞然的神山在人世间的替代。把建筑建造在高处,是为了人间与天上的沟通,是为了呼应神灵的召唤,是为了让精神世界找到安顿的处所,让心灵得到安宁。公元前二世纪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建造雍布拉康,七世纪松赞干布建造布达拉宫,这两处山崖式的建筑,都是建在山顶,接近天的地方,体现了君权神授,为自己的权力增加权威性。

雍布拉康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

藏传佛教的五个流派藏传佛教,本历经诸代大法王宣扬,已渐弘法,但第四十二代藏王朗达玛即位后,大肆灭佛,禁译佛典、拆毁寺院、破坏坏佛像、经典,杀害僧侣,藏佛教遂进入黑暗时期。而朗达玛的毁佛据说有一因缘。话说在尼泊尔布达造塔的三兄弟,在佛塔完成时作回向,依三人不同愿力,后来分别转世为赤松德贞、莲师、寂护。然而他们不小心忘了为幸福苦工作的牛作回向,牛起愤恨,发愿在他们三人弘法时予以阻挠破坏。是故,朗达玛头顶凸起酷似牛角,“朗”就是牛的意思,“达玛”是流传,也就是说牛的转世。因此因朗达玛之故,藏传佛教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前弘期没有教派之分,只有佛苯之争。由于灭佛后传承不同,如今藏佛教分岀红、花、白、黄、伏地等几大教系,即:黄教格鲁派、红教宁玛派、白教噶举派、花教萨迦派派、黑教雍仲苯教派。前四个教派都属于佛教范畴,而苯教则由藏民族本民族原始宗教与佛教的交融而产生。如果是对佛教不是特别了解的人,很难分辨这些教派的差别,平日里僧侣们装束差别不大,只有寺庙大殿陈设与重大节日上才会有比较明显的区别。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黄教格鲁派---黄色冠帽+严格的清规戒律(禁止婚配)+有佛学学位+班级制度。宗师是宗喀巴,代表寺庙:色拉寺、哲蚌寺、塔尔寺等。黄派佛教忌讳杀生害命,雪顿节是他们的重要节日,也是一种纯宗教活动,又名晒佛节、藏戏节。宗喀巴大师(~),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立者格鲁派僧人

哲蚌寺雪顿节,雪顿节按藏语解释说是吃酸奶子节日。每年藏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成为拉萨当地最为盛大的活动。

红教宁玛派---红色冠帽+密宗修行,宗师是莲花生大师,代表寺庙:桑耶寺等。

宁玛派僧人莲花生大师,印度佛教史上最伟大的大成就者之一。公元八世纪,应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弘法,成功创立了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齐全的佛教寺院——桑耶寺,在宁玛藏语中意为“古、旧”,该派是藏传佛教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教派。白教噶举派---白色的僧裙(有白色条纹的袈裟)+严格的闭关+上师的直系传承,宗师是玛尔巴大师,代表寺庙:楚布寺等。

噶举派僧侣头上的帽子艳冠全场

玛尔巴大师,长相憨厚可掬

楚布寺

花教---政教合一+传统上蒙古帝王的帝师+寺庙外部装饰有“红、白、灰”色,宗师是昆·贡却杰布,代表寺庙:萨迦寺。

萨迦派装饰“红、白、灰”色”,称为花教

昆·贡却杰布大师是蒙古历史上的帝王师

萨迦北寺

萨迦派采用昆氏家族世代相传的传承方法,不禁娶妻,但规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女人。萨迦派僧人戴红色、莲花状僧冠,穿着红色袈裟。

黑教雍仲苯教---简称本教,西藏本土宗教与佛教的交融,也被称为古象雄佛法,代表寺庙:孜珠寺。

孜珠寺

雍仲苯教在西藏传统文化中居于最至高无上的位置,是西藏本土最古老的佛法,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佛法与一切万法之源。藏民的婚丧嫁娶、藏医,在某种程度上仍沿袭着苯教的传统。藏民还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插风马旗、插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打卦、供奉朵玛盘、酥油花甚至使用转经筒,都是苯教的遗俗。

藏传佛教两大转世系统:达赖和班禅

活佛转世制度作为藏传佛教一大特点,其他佛教信仰地区都没有这个仪式。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弟子形成了两大转世系统:达赖系统、班禅系统。达赖系统从三世开始,班禅系统从四世开始,前面的是追加的。达赖、班禅两个系统是宗喀巴弟子的两个传承,但跟宗喀巴大师没有直接关系。达赖喇嘛的称号是如何来的?宗喀巴大师的大弟子根敦珠巴、二传弟子根敦嘉措、三传弟子索南嘉措,他们三人都很有学问,尤其辩才突出。当时在西藏噶举派占绝对优势,索南嘉措就应蒙古吐默特部的俺答王之邀前往蒙古,俺答王对他极为崇敬,蒙古原来的萨满教信仰也由此改变。王爷很佩服索南嘉,就称他为“达赖喇嘛”,“达赖”蒙古语意思是“大海”,达赖喇嘛,就是“知识、见解像大海一样广阔的上师”。达赖喇嘛的称号实际从三世才开始。由此上推,索南嘉措的师父根敦嘉措为二世达赖,师父的师父根敦珠巴是一世达赖。三世达顿是与明万历皇帝同时代的人,万历皇帝信佛,曾邀索南嘉措去北京,称他为大比丘,还没称达赖喇嘛,后来才有了“达赖喇嘛"的称号。晚年他圆寂于蒙古。他去世后,蒙古俺答王府中生一男孩,就被指认为索南嘉措的转世,成为第四世达赖,取名云丹嘉措。以后每一世达赖的名字中都有“嘉措”一词,嘉措是藏语“大海”的意思。当时达赖在西藏还没有掌权,只是格鲁派的领袖。云丹嘉措二十多岁时去世,他的转世为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直到现在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年7月出生,年坐床,年亲政,年3月出逃印度成立西藏流亡政府。班禅额尔德尼的称号是如何来的?宗喀巴的另一个弟子克珠杰.格勒贝桑也很有学问,传到第四代罗桑却吉坚赞时,当时达赖系统已有了,控制全藏的固始汗于年赠予罗桑却吉坚赞“班禅博克多”的称号。班禅,意思就是“大班智达”、“大学者”。班禅系统以学问闻名。班禅系统是从第四世开始的,前面的是追加的。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帮助并主持了第五世达赖转世,并且和达赖商量,派人与满洲建立了联系,满洲人入关后,又建立满、蒙、藏三方联盟。罗桑却吉坚赞智慧很高,康熙时增加了“额尔德尼”封号,满语意为“宝贝”,从此班禅系统的人就都叫“班禅额尔德尼”,直到今天的第十一世班禅确吉杰布(年2月出生,年11月坐床,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第十一届理事会会长,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下期内容---

:1、赵朴初著《佛教常识答问》2、王尧著《走近藏传佛教》3、郎顿.班觉著《松耳石头饰》4、杨伯达著《巫玉之光》5、何马著《藏地密码》6、尕藏才旦著《藏传佛教艺术》7、荷.许理和著《佛教征服中国》8、英.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9、英.彼得.弗兰科潘著《丝绸之路---信仰之路》10、恰白.次旦平措等著《松石宝串---西藏通史》11、小央金著《藏区并不神秘,为何你依然所知甚少?》12、单之啬著《山崖式建造:不仅是为了防御,还有神和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chuangzx.com/sxfz/12454.html